2020年初的时候,分别写了我了解的“公众号创业”和“短视频创业”的现状,都有比较高的阅读量,引起了很多新媒体创业者的共鸣。但当时还没出现疫情,疫情后其实对公众号创业和短视频创业有了更大的影响和变化。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虽然28推线下活动缩减了不少,但我一直和新媒体行业的创业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做的两次戈壁徒步活动,基本都是公司创始人参与,在戈壁徒步的四天三夜也有比较深度的交流。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我了解的一些现状,如果有出入的地方,大家多多谅解。
在2020年的那篇文章里,我把公众号创业分成了4个流派,分别是“原创大号”“小说号”“流量主号”“全国号”
其实在2020年初那篇文章我就有提到,同样的公众号粉丝数,收入比起环境好的时候下降了3倍。虽然那时候也很艰难,但大部分公众号公司还能勉强维持,还能有小的盈利。
而疫情后公众号创业就更艰难了,可以说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下降了4倍。就好比以前同样的公众号粉丝,在2017年的时候可以挣120万,到2020年初的时候只能挣40万,而到现在就只能挣10万了,这个就是大部分公众号创业者的现状。
为何会这样了?因为短视频越来越火爆,抢占了用户大量时间,自然公众号的打开率也会持续下降。因为短视频营销的渠道增加,公众号广告品类减少,转化成本上升,效果反而在下降,同时广告监管越来越严格,广告的审查流程增加也加大了广告业务的合作时间成本。
其实全国号流派会越来越难,是大部分创业者都能看到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众号创业的公司在2019年就开始陆续转型了。转型成功的还好,没转型成功的就只维持老业务,最终可能收支都无法平衡,公司倒闭。我身边都知道不少单纯做全国流量派的公司选择把公司解散了。
其实这两个类别的账号情况类似,也都是在持续下降,因为公众号打开率在下降,但这个其实和疫情前差不多,并没太受疫情影响。
现在还是有不少公司专注做流量主账号,就是投放的账号就通过腾讯广点通收益,不接任何商业广告。做得好的也能5-6个月就可以回本。整体来说这两个流派,相比全国号流派受的影响不大,只是稳定慢慢下滑。
但我身边很多做原创号创业的公司,特别是没抓住短视频机会的,其实都比较焦虑。因为公众号打开率持续下滑感觉是必然规律,因此都想转型。所以大家会发现,微信视频号出来后,不少微信生态做原创的大V都有去跟进。比如十点读书,夜听,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等,他们这些在微信生态的大V,也想能抓住短视频创业的尾巴。
而在原创大号里还有个特别的分支就是区域自媒体账号,在疫情期间受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了。因为疫情,实体商家无法营业,自然也没预算在区域自媒体账号投放广告。比如跟我关系很近的美至简和有点牛,在疫情后收入直接减半。部分盈利非常困难的分公司,要么就是裁员,要么就直接解散了。
虽然很多区域自媒体也同步做了抖音大号,比如我有股份的重庆有点牛和北京有点牛,在抖音其实也都有多个100万大号。但美食探店号竞争激烈,价格战打得特别厉害,不像公众号谁的粉丝多,就更有话语权。而且短视频的运营成本比公众号高多了,有利润也不多。
相对来说受疫情影响最小的可能是做小说号的,特别是在疫情初期,小说号更是迎来了一波增长高峰。特别是在2020年上半年,我了解基本上在那个期间加大投入小说号的公司,大部分都赚到了钱。比如我老乡周勇的深圳微播就在2020年上半年抓住了一波机会,打了一个翻身仗。
那一年江苏梦嘉,杭州掌玩,深圳微播都获得了腾讯官方颁发的消耗王者奖杯,也是就是在广点通花钱最多的三家公司。也算是小说号流派里TOP3的存在。
但小说号在今年整体也更难了,比如之前服务号模板的新规,对小说号就有一定影响。另外有做小说号的公司,也咨询我们有没有好的广告合作推荐,说想把手上的小说粉有更多的盈利模式,从而可见小说充值效果也没之前那么好。之前上海有家做小说号的老板还来重庆拜访了我,他们小说粉体量也不小了,之前流水也在1个亿,但也很焦虑,想发现更多转型机会,后面报名了28推私董会。
只是小说号的效果,其实很多时候还看内容,在于小说平台方能否持续输出爆款书,如果没有爆款书,回本周期就会拉长,那自然盈利就很难。
在我看来短视频创业相对来说,不太受疫情的影响,除非是和线下实体结合很紧密的短视频账号,比如美食探店这种。而部分短视频创业者可能还因为疫情,抓住了一波流量机会,粉丝获得了快速增长。
短视频创业最大的痛点,其实还是官方政策的变化。就像现在国家对K12的打击,一个政策变化,就让一下子把做K12的变成了“灰产”了。
比如在2019年做豆荚带货的都还非常火爆,经常能看到很多做豆荚带货的月流水几千万佣金的神话。但后面因为官方的一些政策越来越难。比如之前做豆荚只需要懂选品就好了,如今不仅要懂选品,还要防备由于混剪封号的问题,要防备抖音小店衔接被封、躲淘客链接被下架,对投放数据的把控要非常准确等等。
随着豆荚带货没以前容易,很多以前做豆荚带货厉害的高手,慢慢都在转型做直播带货。其中也有转型不错的,比如我们28推私董会最近新加入的一位成员,一个98年的年轻创业者,以前就是做豆荚带货的高手,现在做直播带货每个月也有5000万的流水。当然做直播带货,就像当初公众创业者纷纷转型做短视频创业一样,能转型成功的也比较少。
当然做得好的也不少,比如28推私董会里不少直播带货都做得不错,其中有一位大佬,现在每月的直播带货的GMV是2亿,算是做得比较优秀的吧。
其实不光是微信生态,还是短视频我们公司也一直有尝试,在去年底的时候,我们也尝试做了半年的快手情感主播。因为当时有个关系非常好的兄弟公司这块做得不错,每个月都有几百万的收入,他们觉得这块市场还很大,因此也建议我们做。
因此我们选择和这家公司合作,对方给我们提供文案和各种运营细节的技巧,并教我们在重庆如何选择合适的主播。可以说我们是严格按照对方的方式来执行的,找了重庆当地最好的主播。但主播在直播的时候留人能力、转化能力等等不是简单的培养就能上手的,说的直接点就是能碰到这样的主播也是靠运气,并没有什么好的培训方式。加上平台对情感主播的限流,导致这类账号很难获得广告的推荐和曝光,
因为合作的兄弟公司,他们已经有运营多个账号的成功经验,但在今年也没能孵化出比较好的新账号。所以有时候是机遇赶不上变化,可能做得时候觉得是个非常大的蓝海,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红海。
就像两年前的做电子烟创业的公司非常多,好不容易产品突然推出市场,突然国家严禁在网上销售,一下子就倒闭了不少电子烟公司。
另外一些短视频创业者也尝试做新国货,比如之前五月美妆的合伙人南山关于启动新国货的文章就在朋友圈刷屏了。另外我知道28推私董会的一些大佬,也有在筹备新国货项目。
这两年视频号挺火的,特别是之前在微信生态有私域流量优势的都纷纷进入,而传统的MCN机构都在观望,大部分都只是把内容同步过去。但目前看视频号因为流量池有限,对内容创业者并没有更多的扶持,反而没那些做剪辑号矩阵更有获取流量的优势。而视频号直播,流量大的往往是一些美女才艺秀的,更吸引关注。
之前和好几家优秀的MCN公司老板交流过,其实他们也希望视频号能起来,因为赚抖音的钱太难了。但视频号体验始终是个瓶颈,流量池有限,我在外面经常听到这么个言论,整个视频号的流量可能也就抖音一个频道的流量,所以这个怎么玩了? 所以现在大部分短视频内容创业者还是把重心放在抖音快手小红书这样的平台。
记得年初的时候,我身边有一群微商出身的大佬,都在努力做视频号直播,并且鼓吹视频号直播是草根创业者的机会,但慢慢的都没了声音。有再多人摇旗呐喊,平台自己不争气也没办法。
我们早期做公众号创业的,其实大部分都是玩流量的思路在做,就是做公众号矩阵,然后做大量的伪原创。但公众号创业者转型去做短视频,都是想着去做原创,去做IP,从而导致碰壁的很多。
而且我们也总觉得做短视频就必须玩IP,用流量的思路没法玩,因为早期很多人在抖音做图文号,能1周轻松做一个百万粉丝的账号。但最终发现无法变现,最终的盈利模式,就是把这些账号低价卖掉。所以给了最早那批转型做短视频的流量玩家一个印象,短视频无法用流量思路玩。
但现实是很多用流量矩阵思维玩短视频的,不少人也做得很成功。比如现状流行的书单号,剪辑各种吸引眼球的视频内容,每个账号也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每期视频也是1.2.3看着跟那些电影解说号一样很规范。然后在第三条视频里推荐和视频内容相关的书籍。
其实这个就是用流量的思维玩短视频,并没打造任何IP,就是靠大量账号,大量内容然后获得自然流量,然后卖书。我们私董会就有个大咖,去年用这个方式在抖音卖了5000万本书。一般客单价都是在49.8元左右,但听说毛利有50%以上。可能客单价不算高,但数量累积多了,也是笔不小的收入。
整体来说,短视频创业受疫情的影响小,但受官方政策的影响大。但这个更是不可控的,而且短视频政策变化的周期比微信生态就快多了,可能微信生态是1年1个政策,而短视频是3个月就一个政策。可能今天剧情号还比较容易获得曝光,过两天就变成了另外个类型的账号了,对短视频创业团队的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
再加上短视频运营成本更高,达人,摄影,编导,剪辑,拍摄场地缺一不可,因此很多短视频团队坚持半年,1年后都没看到希望,就选择把项目停了,之前的投入自然都打了水漂。不像当初公众号创业,招几个编辑,发发内容,做做互推,投投广点通可能就起来了。